《绿色边境》海报 图源网络
灰色丛林中的人性挣扎与政治困局
——波兰电影《绿色边境》观后
文/云淡风轻
这是一部几乎全黑白的影片,但并不是老电影。它发行于2023年,讲述的是2021年发生在波兰与白俄罗斯边境的难民事件,由波兰知名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Agnieszka Holland)执导。她用冷静沉稳逼真详实的镜头语言,以近乎纪录片的手法,再现了这个真实的故事。向全世界披露了这段鲜为人知的难民危机,而且告诉所有人:正是残酷的战争和冰冷的政治博弈摧毁了这些普通人的人生,而他们的终极目标只不过是简单地活着而已。
绿色边境指的是波兰与白俄罗斯之间由双方各自用铁丝网围成的一条郁郁葱葱的森林地带。对于许多来自中东(如叙利亚、阿富汗)和非洲的难民来说,他们以为只要步行通过这片边界进入波兰,就能抵达安全的欧洲。可是波兰政府将难民视为洪水猛兽,派边境警察暴力驱赶,不让他们入境,而好不容易才离开的白俄罗斯则更加无法回头。于是这些难民被困在森林里饥寒交迫,在两国边境间被像皮球一样来回踢,陷入了炼狱般的循环。
《绿色边境》剧照 图源豆瓣
影片没有局限于难民的单一线索,而是通过边境警察、国际救援人士、邻近居民以及难民本身等多重视角,立体地呈现了这场危机的复杂性。电影采用四章节结构,通过不同群体的视角逐步展开这场边境悲剧。电影开场主视角呈现出难民们对欧盟的天真幻想。一家六口(父母、爷爷、两名小孩加一个婴儿)和一位戴着眼镜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阿富汗女士,同车而行,他们越过白俄罗斯这边的铁丝网,就此踏入了苦难的深渊。
为防止难民穿越边界,作为欧盟东部门户的波兰,迅速在边境地区部署上万士兵,架起180公里长的铁丝网,并设立了戒严区。进退两难的难民被困在边境地区茂密的森林中,在冬季来临后遭遇严峻生存危机。这些来自叙利亚和阿富汗的偷渡者,如同置身于一场漫长而没有结果的球赛,成为被白俄罗斯和波兰边防来回踢的“人肉皮球”。 而波兰政府与白俄罗斯政府也围绕着难民问题,互相批评对方有违人道主义精神。
阿富汗女士向边境警察大喊“这里是欧洲,这里有法律,你们不能这样做!可是“这儿不是国境线,是筛子”!血珠子顺着筛缝往下淌。电影《绿色边境》冰冷地道出了难民在波兰与白俄罗斯边境地区的真实处境:他们像豆子一样被按在磨盘里碾得稀碎。少年溺入沼泽之中,在无意识中死去,难民们同样陷入一个无解的泥淖,在这里他们不被当成人,他们只能在其中缓慢地溺亡。
《绿色边境》剧照 图源豆瓣
在整体压抑的叙事中,人性关爱成为穿透黑白画面的一缕阳光。片中那位戴眼镜的阿富汗女子对穆斯林孩子展现的友爱和关怀非常感人。她不仅是一位英语老师,更是困境中文化认同与精神支持的象征。当身处沼泽般的困境中,她仍然微笑着温和地关爱孩子们,甚至不忘教他们说英语,这是人性最宝贵的坚韧与温暖。还有波兰平民的自发救援。普通居民如何在逆境中伸出援手,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是难能可贵的事。这些居民甚至要因此接受白眼、凌辱和政府的迫害。
电影第三章,一位名叫Julia的女性心理咨询师用非凡的胆识与勇气参与和领导了人道主义救援,挽救了一部分难民。她其实代表着那些不怕政治压力坚守人性的普通人。而电影第二章说的是波兰边防卫兵,导演同样并没有简单地将边境警察塑造为纯粹的恶人,而是通过一系列人和事件,比如一名新婚的边境警察良心的挣扎,展现出个体在体制中的无奈与矛盾。
还有这样一个细节:一名波兰士兵蹲在边境线上抽烟,旁边是个偷渡失败被抓住的孩子。士兵问:“你干嘛要过来?”孩子抽搭着说:“我妈妈说,波兰有面包,有学校,还有……还有能给我编辫子的老师。”士兵沉默了一会儿,突然把自己的军用水壶递给小孩:“喝吧。”这一刻,你看到的是制度与人性的冲突和个体身上闪烁的良知。
《绿色边境》剧照 图源豆瓣
《绿色边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像是一份人道主义呼吁和一份深刻的历史记录。它迫使观众去凝视那些我们通常选择回避的苦难,去思考在政治博弈和地缘冲突中,个体的生命与尊严究竟处于何种位置。它提醒我们,在“绿色边境”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关于道德、责任和共同人性的“边界”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审视和守护。
导演霍兰曾说过:“成为一个普通人是最容易的,因为好像生来就是;成为一个普通人也是最不容易的,因为需要具备很多的运气。这也是为什么要做一个反战主义者的原因——让更多的人有权力成为普通人。” 这段话深刻揭示了影片的人文内核。
影片在波兰国内引发了巨大争议,并遭到了波兰政府及警政高层的强烈批评。当局指责影片 “罔顾难民人权” 并进行了 “反波兰宣传”。 尽管面临压力,电影仍在艺术和公众层面获得成功,成为2023年波兰首部观影人次破70万的本土卖座电影,显示了其引发的广泛社会关注和思考。它将东欧边境的难民困境以极其震撼的方式推向了国际舆论的中心,引发了欧洲乃至全球关于欧盟难民政策、边境暴力、人道主义危机以及政治责任的深刻讨论和反思。这部影片被视为对当前欧洲面临的严峻移民问题的一次强有力的艺术回应。2023年获得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
图源豆瓣
电影结尾处,导演将目光转向俄乌战争刚爆发时乌波边境的状况:大家都能快速穿越边境、找到公车去往波兰不同城市避难,连各种宠物都能带上。这与影片主体部分中波兰政府对中东难民的严厉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处理也引发了质疑:波兰当时对乌克兰难民的接纳,真是从历史中接受了教训改正了自己吗?还是因为乌克兰难民是与自己类似的白人?这种质疑指向了欧洲难民政策中潜在的种族与宗教偏见。影片这里处理看上去是简单的,未能深入探讨这种差异背后的复杂因素,包括地缘政治、文化亲近感和安全考量等。
这种差异处理或许并非导演的妥协,而是刻意的讽刺甚至担忧,暗示了种族、宗教因素如何影响了难民政策的执行。虽说难民不是一个标签,而是一个个真真实实、有血有肉而且独一无二的人,但是难民问题确实是一个很矛盾的话题,支持者往往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主张人权平等;而反对者则从社会层面提出质疑,强调优先考虑本国人的安全与福利。这牵涉到很严肃的社会问题国家问题,时至今日也依然在发生,依然触目惊心而且看不到明朗清晰的未来。
《绿色边境》剧照 图源豆瓣
事实正是如此:俄乌战争初期,波兰迅速开放边境接纳来自乌克兰的难民,据2025年2月的数据,波兰接收了超过300万乌克兰难民,而且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人,是接收乌克兰难民最多的国家,可是随着战争持续,难民问题对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压力日渐显现。2025年8月,波兰总统否决了一项将针对乌克兰难民的各项福利和保护措施延长至2026年3月的法案,认为需调整对乌克兰难民的“特权”待遇。除了难民政策的收紧,边境管控也在加强,甚至加强了对德国和立陶宛的边境管控。也就是说时至今日,难民在波兰确实已经被视为了洪水猛兽。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博弈中,个体的人何其无辜!
电影《绿色边境》中,原本生机盎然绿意葱茏的森林是一种不清不楚不黑不白黏糊糊脏兮兮的灰色,那两道带刺的铁丝网则清晰而狰狞,是那种彩色高清的清晰。这种视觉选择或许正是象征了难民问题的复杂和无解:没有简单的黑白只有混沌微妙又尖锐的灰。
这是冰冷坚硬的现实的颜色,却同时也仿佛是象征人类文明倒退的颜色。